藝術評論
2023-02-28
【郭老論美專欄】從史詩電影看悲情美學
【郭老論美專欄】從史詩電影看悲情美學
文 / 郭少宗 2023.02.28
悲情城市以林文清一家人畫面的電影海報略顯斑剝,至今仍釘掛在瑞芳九份老街。(劉志聰攝)
原來,已經33年了。
1989,「悲情城市」完成之首映典禮,我在場恭候開映,足足有半個鐘頭。
耳際一直繚繞著主題曲,節奏緩慢,擊樂沉重。眾人乾巴巴等待某人現身,等待台灣島以一種新的面貌展現新的激情,期待悲情遠離。
枯坐期間,轉頭瞥見楊三郎老師伉儷應邀在座,白髮蒼蒼,相依相偎。那時我已畢業15年,楊老師肯定早不識我,故未上前招呼問候。
歷經33年,悲情城市4K修復版重映,但九份老街風情依舊,只是又多了些許歲月滄桑。(劉志聰攝)
追憶家族史蹟及逐漸褪色電影夢
再放眼影院現場觀眾,不少年邁長者,許是前來悼念失落的過往;不少年輕的影人,許是前來揣摩當年的混亂和複雜的國族悲喜。而我與內人在場,追憶的是家族的隱約史蹟以及我逐漸褪色的電影夢。
依稀,彷彿「悲情城市」持續迴盪,旋律不斷重奏……我的悲情醞釀成激情;餘韻不斷迴響,我的城市轉場成山林;音符逐顆墜落,我的青春已經幻化虛空,我的美夢依舊架設高閣。
如今,已然忘了當年電影放映後的座談交流,也遺失了銀幕上文清焦躁不安的神情,艱難地囁嚅著:「我,臺灣人…」。
悲情重新降臨 這回我不在場
三十三個寒暑,台灣還在慼切忐忑,而步入古稀之年的我,還在激情不已。幸好,悲情重新降臨,這回我不在場。
距離1989,隔了33年,「悲情城市」以冷靜的長鏡頭,觀看二二八事件。
悲情城市聾啞的林文清勉強擠出的一句話 : 「我,台灣人!」才得幸免於難。(翻拍自電影)
片中最核心的一幕,就是林文清以聾啞之身,勉強擠出的一句話 : 「我,台灣人!」才得幸免於難。直至今日,身份認同以及意識形態霸凌一切,選邊站或者劃分敵我,仍舊是生存不得已之重,尤其是從事政治工作者。
影像黑白反轉 攫穫全片經典一瞬
2023,隔了33年我再重看「悲情城市」,片中文清沖洗照片,並以毛筆修片一幕,正是攫穫全片要旨的經典一瞬。
經過曝光將黑白反轉的攝影暗房沖洗過程,是傳統膠片攝影的必經手續。化學藥水的反覆作用,讓影像反轉,把白變成黑,把黑看成白,甚至於如有不理想處,尚可以手工修片、塗改、美化或醜化、模糊,把原先攝取的「真相」,變造成需要的假象(多麼雷同今日的相機美顏效果)。
俗諺:影像會說話,小心,有可能是謊話。
銳傳媒出處:
http://reurl.cc/qkR060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