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網站導覽
郭少宗介紹
簡介與創作年表
郭少宗介紹
畫作介紹
畫作介紹
文創出版品
雕塑作品
影音專區
最新消息
藝術評論
藝術評論
詩文創作
聯絡我們
聯絡方式
首頁
藝術評論
歡迎官網預約鑑賞、收藏 - 0933314105 張總監
尋找:
全部
發布日期
標 題
內 容
藝術評論
2023-03-22
【郭老論美】石頭怎能成為藝術?- 藝術品環境性的重要
【郭老論美】石頭怎能成為藝術?
-
藝術品環境性的重要
文 / 郭少宗 2023.03.22
水戶市展望塔藝術館區磯崎新作品「景觀雕塑」引人矚目。(取自網路)
網路上有識者討論一件藝術品:位於花蓮火車站後站內的「公共藝術」。
先為其正名:該作品屬於公部門、位於開放空間、面對公眾的三項特質,的確屬於狹義公共藝術,而非「裝置藝術」(已被本地泛稱濫用到極致)。
花蓮火車站後站內的「公共藝術」用鋼索掛鉤的直懸式石頭。(取自網路)
幾年來因該作之設置突兀與造型不佳,而遭受一些非議。其美中不足的缺憾,本人不忍落井下石,指點江山。
在此無妨以一件本人激賞的日本優秀建築設計項目,加以對照作品的造型、質感、空間、意涵、效果等審美思維,深入淺出地審思公共藝術的議題。
大約37年前,本人特地造訪日本茨城縣水戶市藝術館,參觀由建築名家磯崎新設計的100米高不鏽鋼展望塔,以及館舍建築和週邊配置。
觸目所及,這一座為水戶市建市一百週年紀念而設置的美輪美奐的高塔外,就屬這件「景觀雕塑」最引人矚目,廣獲好評,深得我心了。
水戶市展望塔藝術館區磯崎新作品「景觀雕塑」不定時有水花噴出,頗具和諧之美。(取自網路)
比較水戶與花蓮二作,磯崎新之作,石塊成橫躺狀而非直懸體,是兩者最大差別。前者石塊從左右上方斜拉,呈現一種舒展和穩定的狀態,讓無生命石塊的質量美感直接呈現觀者眼前,避開了鋼索掛鉤的刺眼惡狀。
磯崎新作品不是從上方垂吊,可免除撕扯的壓力感。反之花蓮之作因垂直懸掛,重量加劇,設置的空間狹隘,高度受限產生壓迫感,縱深不足產生衝擊感。復因其內容和意涵延伸不足,遂讓民眾直覺「提心吊膽」,更有「臥薪嘗膽」的譏諷。
花蓮火車站後站內的「公共藝術」用鋼索掛鉤懸吊。(取自網路)
進一步觀察二者優劣有如雲泥之別的最重要因素,是日本作是露天在外而非室內,沒有急促壓迫感,反而為藝術館生硬的建築線,添加軟性美感。更巧妙是不定期地從兩側噴灑水柱,激濺水花產生彩虹,自自然然淌流一股自然與人文和諧共鳴的藝術性高層意涵。
磯崎新之作,讓原始巨石騰空於水池之上,乍看產生超現實感;用鋼索吊掛半空有一種反地心引力的頡頏張力;用噴水澆灌有一種舒緩柔美的詩意;夜晚燈光照射,那種奇異幻化的感覺,似乎已使頑石點頭,進而點石成金了
這就是藝術品的巧妙,存乎一心,藝術名家的高招,匠心獨到。取捨之間,高低立判了。
日本茨城縣水戶市建市一百週年,建築名家磯崎新設計的100米高不鏽鋼展望塔。(取自網路)
銳傳媒出處:
http://reur
l.cc/2W9za6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