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2023-05-04
《物哀被傷害》
《物哀被傷害》
台灣除了貪婪、詐騙之島的惡名外,近日又增添了“美盲”
的病例。
苗栗的龍騰斷橋被整治、修護成不堪的面貌(詳見新聞)。雖然台灣保存了921地震紀念館,也正視了野柳女王頭石柱終將斷裂的命運,這座百年斷裂磚製橋柱,卻逃不過被一雙無知的手和無品的眼,“修理”得面目全非。
如今輿論檢討,當局彌補,掀起喧騰一時的地方小波瀾。風平浪靜後,勿忘還需翻書審閱,思考美之為美的道理。
《物哀》是一種超高的美學層次,一但剝除唯美表象,直視對象內核,便豁然發現萬事萬物原本就存在著無欲無為的價值觀,甚至於透過“無”,直達事物本質,進入美的至善。
網路摘錄:美學上的「靜觀」代表著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觀賞。康德曾說過美感是「無關心的滿足」(disinterested satisfaction),是一種沒有目的性、自由的、直覺的審美,也就是一種萬物皆自得的觀照,你並不去追求報酬或實用性,最終全然的投身在美的事物中,因此忘我而充實。
靜觀自然,透視其變,是當代人最佳的平復心理方法,也是以藝術修身養性的方便之門。
無妨慢品細思:
1 騰龍斷橋的矯枉過正,造成人為的傷害
2 原本狀態,大自然使廢墟殘骸美感加分
3 朱銘的“太極”雕塑無不模仿自然張力
4 金山海岸的“燭台雙嶼”逐日風化崩離之中,卻無比美觀
5 希臘阿波羅神殿的二千年殘破之美,無藝即藝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