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龍騰斷橋崩壞之修護事件,除了將加固鋼骨漆黑外,又有進一步發展。
據報載,當地公聽會達成共識,鋼架支撐斷橋殘拱是過渡的安全加固措施,決議後續由交通部、文化部協助編列5000萬元暫為後續修復經費,文化部協助評估斷橋重要性,及修復效益,提出可行建議方案。
苗栗的龍騰斷橋加固後新貌。(取自苗栗縣政府官網)
顯然此古蹟微恙的症狀,已經上升到國家級文化事件。古蹟保護和環境美學,能引起各界關注,本是「全民美感覺醒」的好事;然而某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攪動了官民利益的漣漪,進而演變成「文化興衰」的國家文化風浪,酸民口水之爭簡直快氾濫成文化滅頂之災。
這古蹟本是一座百餘年鐵道橋梁,不敵地震天災震垮,反倒形成殘缺之美;24年前又經921大地震「雕琢」,更添自然的風化美感。如今成為苗栗當地無以倫比的天然美之人造物,是本島不可多得的上帝傑作,受到矚目,促進觀光。
美學指標 師法自然維持遺跡原貌
平心而論,尊重自然外觀,欣賞內在人文,是世界各國對付古蹟的最高原則。無妨以希臘阿波羅神殿的殘破遺跡為例,這一座人造偉大建築,經過歲月洗禮,仍舊維持古味原貌,才是美學與生命教育的方法。中國萬里長城多少斷裂殘址,發人思古幽情;北京圓明園至今保留殘狀,令人憑弔警惕,這都是處理重要歷史文物的正確指標。
然而,文化部決意組織「醫美國家隊」,先追加十幾倍預算,再增加專家學者,集思廣益要為老天爺遲早要收回的人造物,採取可行建議方案,為人定勝天背書,向狗尾續貂驗證。
野柳女王頭奇石,逐年風化。(取自網路)
試問:既然北海岸野柳的女王頭奇岩,被認定為無力可回天,就讓其自然風化;再看不遠處外海的燭台雙嶼也是逐年崩塌,自然消亡,蒼涼美感反而珍稀。那麼,為何不讓龍騰斷橋從哪裡來就回那處去,何況鐵橋早已斷裂不見,磚造橋墩也崩壞了兩次,即便藝術品絕無萬年不壞,更何況此本非藝術的工程遺跡,必定無法逃脫自然摧毀命運。那麼就手下留情,讓其自生自滅,勿再折騰了吧!
面對毀壞必然事實 斷橋也是一種美
筆者建議:保留現狀,拆掉加固鋼構,加強安全設施,補足其他文獻,製作有關紀念文創(書籍、音樂、影視),早做面對毀壞的必然事實。秉持一份「本來無一物」的寬闊心態,建立一套自然就是美的審美觀,健健康康正視斷橋之「斷」美,而杜絕畫蛇添足之「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