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7
由於日前此帖的分析摘要,引起諸多朋友詳訊。所以在此特地補充說明我所崇敬的大師: 梵谷與廖繼春 油畫的如下二作的共同點 :
1. 線條短促,窒礙扭曲--
一反常態的不甚流暢的短線,或是破折,或是贅拗,佈滿整個畫面,導致有苦難言,有志難伸,一種如鯁在喉的壓抑狀態。
2. 色相混濁,曖昧不明--
梵谷代表性的天藍色與金黃色,全都不見,而廖繼春的粉紅色也銷聲匿跡。反之,此二畫中的混濁的中間色,奇特地占據大部分畫面,印象派畫家" 嫌棄/避諱" 的" 骯髒(混濁)色系",反倒大剌剌地顯現。這是特例,當然也暗示某種情緒作用,是二位大師生涯中不可思議的現象。
3. 結構雜亂,分崩離析--
梵谷畫中滿溢的雲朵,填塞整個天空,沒有一朵雲是清晰的,與"星空"相較,毫無章法。廖繼春畫中的構圖法,採用"均質性"的平均分布,讓畫面缺乏焦點,缺乏主題- -正是構成迷惑的,奇幻的意象的最佳手法。
4. 意象繁複,紛陳並置--
梵谷的昏暗天空非常離奇的像似鉛塊一般沉重,沒有激情與希望 ; 雜亂的雲朵更是心情的寫照,不言而喻。廖繼春的明快山水,在此轉變成夜晚的惡夢,多重形象,多重語彙,顯現出意識流的氾濫以及聯想力的奔放。
5. 昏暗闃黑,氛圍壓抑--
以上從基礎的形與色分析,再來進入精神層面的討論: 顯然的,二畫都屬負面情緒的表露,就是悲愴的憂傷,低調的愁悶。以熱情的陽光著稱的梵谷,以及繽紛的,歡樂的廖繼春風格,在這二畫裡悄然退場,取而代之地刻畫了二位大師不為人知的暗黑面: 那是生命的沉澱,是生活的嘆息,是生存的悲歌。
至於本人的創作正處於一種"混濁狀態"。從心裡最深層湧溢而出的,已經不是火山岩漿了,直言之,那是一種情緒的"土石流",是精神上鋪天蓋地的"霧霾"。
敬請各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