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全球吹起一陣巨大玩偶風,橫掃世界各地風景勝地,更被推崇為藝術盛舉,萬民朝聖。直至2023香港海港依然為此「塑料大玩偶」瘋狂不已。
這位荷蘭籍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因大型戶外公共藝術作品而著名。其實初期的「小黃鴨」被放大僅5公尺高,在母國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現,之後16年來霍夫曼受邀到世界各地設計呈現總計40回。洋洋灑灑紀錄其中特別受到台灣政府青睞,前後三次,高度一樣,根據主辦單位宣稱吸引觀眾甚多。包括:
2013高雄市,18公尺高,390萬觀眾。
2013桃園市,18公尺高,161萬觀眾。
2013基隆市,18公尺高,267萬觀眾。
然而隱藏在這些漂亮數字之後的細節插曲,就有破裂消風、風吹上岸、山寨侵權等負面事件。
如果從正面肯定藝術性的官方說詞是,他創作出超越年齡、宗教、社會階級與政治意識,以赤子之心來傳達藝術的趣味性和正能量,作品間充滿人文療癒與環境關懷。
因國際大師的價碼過高邀請不得,也因創意迭出、因地制宜而十年來台灣出現了更多的小白兔、土番鴨、台灣黑熊、石虎等充氣大玩偶,還有其他更多的卡通漫畫造型,紛紛變身成龐然巨物,多年來已成為台灣人民的庶民文化寵物,虛幻心靈偶像。
2023年台南市七股鹽山空中侏儸紀風箏節海報(取自七股鹽山官網)
近年來更多的「充氣巨型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地佔據台灣天空,這個夏天就有台東熱氣球節、旗津造型風箏節、七股空中侏儸紀風箏節等,放眼望去,繽紛多彩的造型,爭奇鬥艷的主題,好奇從眾的人群,見獵心喜的官員,不折不扣是當今台灣基層文化的「浮世繪」,足與天燈節、花火節、蜂炮節等民俗節目媲美,在夜空中畫出五光十色的虛華景象,也印證了當今粉飾太平的淺薄文化政策。
自古以來,藝術定位在為政治帝王、宗教殿堂、商業權貴而服務,如今廣義的藝術(偽藝術)卻定義為廣大的人民服務。於是,老少咸宜的訴求、短暫歡樂的動機、龐大商機的政績、譁眾取寵的媒體,共同塑造了台灣的短小輕薄的一窩蜂文化活動。
直言之,文化活動乃是移風易俗的重要政策,厚植藝術根基才是百年長遠的施政方針,政府如何在光怪陸離的炫麗活動之後,確立可長可久的文化立國綱領,無疑是有眼光有作為的正確方向。
輕浮脆弱的造型物不是嚴謹的藝術品,膨風灌水的媚俗活動不是身負重任的文化機構的正道。本人鄭重向政府文化單位呼籲,類此浪費、重覆且庸俗的活動應該適可而止,請深耕千秋偉業的文化政策。
(刊載自 銳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