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題的人文精神
宗教情懷貫穿全劇,從血統出身、生存競爭、生態和諧、死生契闊……都充滿了「悲天憫人」的信念,全劇觀畢,無疑經歷一回心靈的洗滌。
原民頭目說:「砍人頭是為了平息紛爭,我們把被殺的人當成朋友祭祀……」這簡直是救世主的宣言。
二 思想的自然主義
許多橋段以自然萬物做為大道理的「譬喻」。
譬如:地瓜、山胡椒、山芙蓉花…等植物類;蟲子、蝴蝶、老鷹…等動物類;礦石、海的背面、日蝕…等現象界。各自象徵著:地瓜乃生命低賤與韌性;山胡椒乃族群團結的生命力;山芙蓉花色變異如種族認同之變色;蟲類乃繁衍之禍害;蝴蝶乃生命羽化之重生與曼妙;老鷹乃仁慈的霸主;礦石乃土地邦城;海背面乃另一世界(化外之地);太陽閉眼 - 日蝕更是「超級神力」天諭的無形力量。
此一運用平凡普遍的自然物,給與更大的哲學性聯想力,來自於原民生活的大智慧。
三 文本的文學質地
劇本對白的精采處,絕對遠遠超越「臺式」通俗劇之庶民口語。
舉凡文學修辭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都可在繁冗的對白中發現有如莎士比亞戲劇般的「文縐縐」金句。(繁不勝舉)
清朝總兵在衝突場合竟然言及唐吉柯德;李先得臨死之前吟誦法國詩詞……可見使用了各種文學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文體,可謂集其大成也。
四 表演的內斂風格
舞台劇式的誇大表演,在崇高主題與龐大枝節的架構下,無法以淺顯易懂、譁眾取寵的方式,博取廉價掌聲。
斯劇細膩的敘述、深刻的詮釋、多元的語言……逼用另類的內心自白以及文藝腔的演出。內斂,是唯一的表達原則。
唯有阿水仔每場以強烈、誇張表演的風格,可視為「反逆對比」的手法,在一片內斂幽微風格之中,高效率地製造衝突,提示高潮,塑造焦點的「暗黑幽默」,是另類的「內而不斂」的高級表演。
五 影像的低調美學
灰色階的天空,鬱藍色的海洋,焦渴的礁岩沙灘,連樹林也是鬱鬱蔥蔥,不見天日的山林荒路……這種荒涼、寒愴的背景,上演的人物、兵馬…等等,俱都是卑微、壓抑、藏匿、隱晦的代言。
果不其然,視覺美術語彙盡是樸素、自然、簡潔、平淡、低調;連電腦動畫製造的效果,亦非驚天動地的誇張特效,平實的令人不查。
再舉音樂為例:劇終片尾曲「風」,不須歌詞,哼哼唱唱,重複吟詠,表達意念無窮無限。
內斂是一種哲學的反思,也是一種生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