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2024-03-11
【郭老論美】錯過現代藝術的末班車~我的半百回顧

【郭老論美】錯過現代藝術的末班車~我的半百回顧

 
作者站立於《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場視覺牆面前。(郭少宗提供)

甲辰元月,春雨帶寒意,我來到五十年前足跡屢屢踩過的南海路。那裡有我的英文書籍圖書館、個人與畫會畫展場,以及疏疏落落的荷花池。

名為:,靜靜開幕。滿滿牆上張掛各種材質、不同主題作品,意象紛陳,爭奇鬥艷。

創作者或作古,或垂老,亦在沾染時間塵埃的沉沉暮色中,「萌發」一絲絲青春氣息。是的,每人都曾經年輕過。

「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大展,廖繼春老師的作品。(郭少宗提供)

伊始,我站在廖繼春老師作品前,只見當年的繽紛調色盤,早已化做更加斑斕的彩虹;而今我手持的調色盤卻無比沉重。顯然廖老對我的影響,時日越久越大,責任越重。前年我個展自述:「有我的地方,就有春天」,不言而喻。

面對面就是李仲生老師大作,乍然心驚。51年前在昏暗的老師簡陋畫室,無緣看到老師的畫,如今師作堂堂皇皇進入殿堂,不禁憶起約40年前恩師首展時讓我睹畫淚下,以及恩師閤目離世的情景,幕幕回溯。

「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大展,李仲生老師的畫作。(郭少宗提供)

遙想1970年代,我進入學院洗禮,1974首度發表抽象畫個展,之後進入媒體職場,積極組畫會、參與活動、推動聯盟……而史料上我與同儕籌組的「饕餮畫會」僅有一屆,早已蒙塵,乏善可陳。

在國立藝專,我是廖繼春老師的「閉門」學生,因為廖老師於我畢業隔年即逝;五月畫會,早我約15年,未能恭逢。在李仲生畫室,練就武功下山辦展時,東方畫會早已紛飛成為口耳相傳的傳奇;我們只能自立門戶,另組「短命」一屆的畫會。如此這般,我與東方、五月兩畫會因師結緣,因生未逢時,而趕不及末班車。

無庸置疑,這東方、五月前輩的大展,顯然萌芽在當年,而勃發在各自表述,之後茁壯成大樹,蔚成茂林。

歷史永遠往前邁進,兩位老師精神長存,兩個畫會的豐功偉業亦載入史冊。

那麼,續篇巨作何在?是否更加精彩?無妨,拭目以待。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