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2024-04-14
《 流形化為中流砥柱 》-- 朱銘美術館特展之厚望
《 流形化為中流砥柱 》
-- 朱銘美術館特展之厚望
 
一場由石瑞仁策展的2024台灣當代雕塑展,以“流形”為標題,在朱銘美術館展開。
策展理念,開宗明義指出:“流形”一詞源自“正氣歌”之始:“雜然賦流形” -- 名正言順的說出宏大壯闊的創作立場,這在台灣去中化且風行各地,一片幼稚、弱智的“可愛風”(如一顆紅球、兩隻小黃鴨)雷厲風行之下,確是難能可貴,值得正視。
石氏歸納出三個此展趨勢:個性化的表現、自主性的思維、多元化的發展,給以詮釋著當代台灣雕塑界掙脫“雕塑本質”的思辨課題,“想要怎樣”的創作動機,已經蔚成潮流。
一但事物發展到一道瓶頸,危機或許可轉型成生機,這一回由民間機構主辦的特展是否能夠扭轉“流俗化”的藝文活動?是否能夠遏止“浮誇風”的淺碟文化,就得細看此展作品的豐富性以及打動人心的力道了。
是的,此回囊括了雕塑史上的演進流派,大約可依照藝術家的年齡段,即可知其依循雕塑史潮流的演繹順序。譬如探討木質虛實空間的木雕(賴永興圖6)、達達主義的物體拼湊(黃步青--提鐵籠的人圖1)、幾何抽象的極簡造型(莊普、林鴻文)、普普藝術的生活化裝綴(康延齡--善念牡丹-天女的祈禱圖2)、地(水)景藝術的結合環境(王振瑋--風之形圖3、流盪追漾圖5)、光電影像的科技媒體(彭弘智)、塑膠充氣造型的軟雕塑(陳奕彰--朱槿花)、鮮豔討喜的童趣風(蔡潔莘--讓我們今天就擁抱吧!圖4)。12位雕塑家基於不同思考觀念,必定使用迥異材質與造型,而後衍生的觀者聯想以及互動回應,必定大異其趣,各擅勝場。
無庸置疑,強調“學術性”的意旨,是朱銘美術館邁出個人價值體系,向專業靠攏,向未來挑戰,更是向台灣慌亂的文化現況,交出一張良心成績單,一幅未來光明藍圖。
館方強調:此展試圖積極搭建一條作者與大眾之間,雙向溝通對話,相互支持的橋樑通道。然而礙於雕塑藝術之深奧,以及園區地處偏遠,加上先天的“小眾”特性,媒體不愛、商業脫鈎,難免劃地自限;若欲大開大閤,如何走出象牙塔,爭取公私/官民資源,應是當務之急了。
 
(圖片/源自友人與館方)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