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推出一項名為「走揣.咱的所在」的陳澄波百三特展,是一樁迥異於美術館的大展。其策展的主要訴求:自然 — 台灣島嶼的生態包括:天文、地理、水文、人文,到動植、礦物,從八幅約八十年前的老油畫出發,加以印證搜尋自然實物,從而帶領民眾從陳澄波畫筆下的風景探索台灣自然資源。
本人興沖沖地趕往展場,古色古香的古蹟建築,的確與陳澄波經典畫作相得益彰。雖然只有區區八幅作品,單看原作的藝術性涵養質素,便不虛此行。
首先得肯定展場空間全改漆「成暗紅豬肝色」,不啻是一種大膽嘗試。陳澄波畫中濃厚的鄉土氣息(亦有戲稱為牛屎色),甚至暗示到血淋淋的血漬乾涸印象,躍然畫框,充斥整個幽暗闃寂的空間,有懷舊之感,有穿越之幻,難怪近百年的日造古蹟建築,透露出一股詭異玄惑的氛圍。
這就對了!變革年代就會有一群行徑特殊的人物,傑出作品就會有一種桀傲不馴的氣質。「展望諸羅城」73x91cm 30F尺寸大小,卻容納了龐大的樹林、城鎮、農田、街道,過於擁擠的構圖,卻在一抹白雲襯托下,冒煙的三支煙囪,隱約地透漏人煙生活氣息。陳澄波的藝術熱情、無私大愛人格特質,在此畫表露無遺。
陳澄波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不像同時期畫家的矯情修飾或是歌舞昇平風格,陳澄波非常率直的將形象解放,將線條釋出,將不討好的顏色與肌理赤裸呈現,開拓一條十分獨特的表現主義特質。暫且不論現今類此「不完美」畫風,必定極難被目光淺短收藏家賞識,被「幼稚庸俗化」的大眾認同,更遑論八十年前的保守年代呢?
「濤聲」畫中,樸拙的岩石,凝重的線條,與歐陸印象派的視覺美感取向,大異其趣,尤其是左側黃槿木粗枝大葉,毫不做作地描繪野生植物,十足訴說著這是泥土的滋養,大地的謳歌。如果以當年膠彩畫系的高雅、細緻、柔美、清麗美學語彙來評比論述,陳澄波的「不矯飾」作風,真是另闢蹊徑、鶴立雞群的「背骨」行徑,大膽畫其所想,不計世俗對美的膚淺要求,勇敢畫其所愛。同理可知,陳澄波對世人與鄉土的愛,甚至奉獻生命,拋頭顱,灑熱血,將藝術家的身影深刻於台灣大地。
由日本借展的「東台灣臨海道路」,畫中沉重且遲滯氛圍,令我刮目相看。如與同時期的廖繼春色彩斑斕的畫風相較,二者表現差異極大,從曲高合寡的必然現象來看,此幅畫經過波折飄洋過海,94年後才返鄉展出,戲劇化的遭遇更彰顯此作的美感獨特,意義不凡。
一百三十年,時光淘盡歷史人物,只有真誠的人與傑出的畫,能夠跨越時空,在美術史冊頁,寫下重要的篇章。陳澄波無疑是濃郁厚重的一筆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