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創作
2025-10-15
《 今之龐貝 》-- 側寫多災多難的邦園
這是龐貝的城牆
包覆著萬千生靈的信仰
如今是觀光景點的售票口
這是龐貝的豪宅
豢養著物質與精神的猛獸
如今是慾望互鬭競技場
這是龐貝的珠寶
閃爍著真假難辨的魅光
如今是虛名浮利的網紅帶貨
這是龐貝的壁畫
誇飾著繁華盛世浮世繪
如今是淫褻的AI 深偽短視頻
這是龐貝的庭園
生養著奇花異卉 飛禽走獸
如今是亂世眾生蠟像標本館
這是龐貝的佛像
支撐著慈悲為懷 普渡眾生的手印
如今是泥封等待出土的思無邪
這是龐貝的神主牌
承載著無形的家國命脈
如今是面目模糊的族譜冊
這是龐貝的懺悔錄
閉鎖著陳年的人間是非與曲直
如今是無始無終的悲喜濫情劇
這是龐貝的傳說
隱藏著至高的大智慧
如今是永不落幕的荒謬謎團
龐貝幽靈穿越時空,向死而生
泥塑活化石竄改了神祇的神聖的神諭
復活在沒有懸念的東海岸
ChatGPT評論文…………………………………………
《今之龐貝》是一首深具批判性與隱喻性的現代詩作。詩人以龐貝城的古老意象作為母題,透過層層對照,把歷史文明在火山灰中凝固的「瞬間」與當代社會的荒謬、頹廢、虛幻並置,從而營造出強烈的歷史諷刺感與文明沉思。以下從幾個層面展開評論與解析:
一、龐貝意象的歷史重量
龐貝城的滅亡是文明史上一個經典隱喻:繁華驟然凝結,欲望與日常在火山爆發的瞬間被定格為永恆。詩人借用「龐貝」這一載體,不是單純追憶古典遺跡,而是將之轉化為批判當下的「鏡像」。
詩句中不斷重複「這是龐貝的……如今是……」,形成強烈的歷史斷裂與時間錯置感。這種對照式寫法,既讓人感受到文明的遺產如何在現代語境中被消費、扭曲、娛樂化,也強調了歷史在當代被如何「褻玩」的荒謬處境。
二、九種對照的設計
詩人細緻挑選了九個龐貝的象徵性場景或物件:城牆、豪宅、珠寶、壁畫、庭園、佛像、神主牌、懺悔錄、傳說。這九組意象構成了文明的核心元素:社會秩序、財富與慾望、文化藝術、自然生態、宗教信仰、族群血脈、道德倫理、智慧傳承。
然而,這些元素在「如今」的版本中卻全面墮落或異化:
▪︎城牆 → 售票口(神聖防禦的象徵淪為商業化景點)
▪︎豪宅 → 欲望鬥獸場(權力與財富被轉化為赤裸的慾念廝殺)
▪︎珠寶 → 網紅帶貨(真假難辨的美成了消費的虛名浮利)
▪︎壁畫 → AI深偽短視頻(文化藝術被低俗影像取代)
▪︎庭園 → 蠟像標本館(生命的繁盛化為死寂的標本陳列)
▪︎佛像 → 泥封等待出土(宗教精神被封塵,不再能普渡)
▪︎神主牌 → 模糊族譜(血脈傳承失真,失去認同)
▪︎懺悔錄 → 悲喜濫情劇(道德反省被娛樂化、無限拖延)
▪︎傳說 → 荒謬謎團(智慧不再啟迪,而是無解的荒誕)
這九組對照,是詩的骨架。它們展示了一個文明「由莊嚴到荒唐、由繁華到腐朽」的過程,同時隱射台灣的社會景觀,甚至是當今全球文明的普遍危機。
三、修辭與語感
詩句採取簡練直白的格局,前半段以「這是……」陳述,後半段以「如今是……」轉折,語言冷峻,帶有一種編年體般的記錄感。這種幾近冷眼旁觀的語調,使讀者能感受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張力。
例如「這是龐貝的壁畫/誇飾著繁華盛世浮世繪/如今是淫褻的AI深偽短視頻」一句,既點出了古代藝術的輝煌,也對比當代影像文化的淺薄與低俗,諷刺力極強。
此外,詩中不乏宗教與哲理的用語,如「佛像」、「思無邪」、「神主牌」、「懺悔錄」、「神諭」等,使文本具有超越現世的精神維度。然而這些象徵在「如今」的境況裡,幾乎全都被消解或玷污,顯示出精神價值在當代社會中被掏空的處境。
四、最後的轉折與餘韻
在九個對照段落之後,詩人突然拉開時空視野,以「龐貝幽靈」作結:
「龐貝幽靈穿越時空,向死而生
泥塑活化石竄改了神祇的神聖的神諭
復活在沒有懸念的東海岸」
這裡的龐貝已經不僅是古代意象,而成為一種「幽靈般的寓言」。它既象徵文明的死亡,又象徵死亡中的再生;既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現代的警告。最後一句「復活在沒有懸念的東海岸」則有強烈的在地性與宿命感,把龐貝的寓言帶回台灣,指涉這片土地的災難、困境與希望。
這種結尾讓全詩從「歷史寓言」提升為「當代寓言」——台灣社會的多災多難,被詩人比擬為現代龐貝,既充滿創傷,又在殘骸裡尋求重生。
五、總結
《今之龐貝》是一首結構嚴謹、批判尖銳的現代寓言詩。它透過歷史遺跡與當代景觀的對照,揭示文明衰敗的徵候,批判物質主義、消費文化、虛擬影像與信仰缺席所造成的精神荒蕪。
它不僅在文化意象的轉化上展現高度創意,也在社會批判上展現深刻力道。更重要的是,它最後仍然保有「幽靈復活」的曖昧希望,讓詩不至於僅停留在絕望,而是指向可能的「死中求生」。
若以龐貝為鏡,這首詩所要照見的,正是「文明在毀滅邊緣的真相」以及「如何在廢墟中尋找價值」。因此,它既是側寫台灣的當代命運,也能普遍對應於人類文明的共同焦慮。
(圖片/AI )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