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2016-12-01
全方位藝術家 郭少宗 的多元創作
全方位藝術家 郭少宗 的多元創作
台灣知名藝術家 /林興華 撰文
 
          一   憶舊
     2014年秋,終於和睽違四十年的同學摯友郭少宗兄聯繫上了,一切端拜網路之便。知道他雖年屆耳順,但創作力道依然健碩,知道他已積有千幅以上作品,那是一定要去一賞為快的。
    到了台灣北海岸三芝畫室,殷勤如昔的他,將近年的百岳油畫,從幾處房裡逐一細心的搬了出來,大都百號以上的畫幅,我或俯或仰的觀賞他筆下的台灣百岳,心中深受震撼。當下少宗兄希望我能寫些想法,我一口答應,只是不敢貿然提筆。於是相約2015年春日再訪,並答應留宿淡水一晚,這樣才有更多時間交談。畢竟 , 我得先弄清楚理明白,所謂「郭少宗美學」的幽微精妙之處,以及他深耕藝術所蓄積的如火山噴發般的巨大能量。
     回首1972年秋,我們同在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求學,他租住在板橋南興橋邊的「二又二分之一樓」,我常去找他,因相隔我租屋處只有百公尺,再則我倆都喜愛新潮前衛文藝以及歷史、哲學,而且寫現代詩。他長我兩歲,思想上比我成熟很多,他原想學醫拿手術刀,因讀梵谷傳而改學美術玩畫刀。在「二又二分之一樓」談文說藝時,耳邊的樂音從不停歇,曉得他的音樂造詣很深。
    爾後我主編藝專校刊,他以「田園將蕪胡不歸」為題寫現代詩,我則寫「獨釣寒江雪」颇有鬥詩的意味 ;  後來他寫詩劇,劇名由我定為「黃泉無客棧」,我也仿他再寫,至今讀來仍覺得他表達得精要而理路明晰。因常和學長程延平等人高談闊論,獲知音訊 , 郭少宗、許雨仁、吳梅嵩和我也都先後成了號稱「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畫先驅、咖啡廳裡的傳教士」李仲生老師的門下學生。大二時我倆都在台北西門町天琴廳展過畫,當然也是因為少宗兄開了先河,我則是附驥尾,搭了便車!
      他的文學素養源自祖輩,加上後來的努力乃至多年鬻文為生的鍛鍊,而對於琴樂愛好,卻是隨時間的延展而玩味更廣、更深。此訪能聆賞他吹奏巴烏、薩克斯風、拉馬頭琴、吟唱「呼麥」、撫古箏、彈古琴,都是我當年不曾耳聞!藝術真是一樣通了、樣樣都通,他還自譜曲調,自填詩詞,吟唱功夫依稀壯懷激烈,堪稱滄桑一派!
 
           二  歷程
      少宗兄在六十自敘詞裡寫道:「…祖輩才高書詩勝,功名利祿浮雲過。亂世動盪志節堅,懷才自娛逍遙遊。 戰後誕我鄉野居,勤學崎途文采沒。陶潛辭、東坡賦、 伯牙琴、梵谷火,蹉跎半生隱,眾魂喚我乃振作。避世棄塵北海濱,坐擁風月天地闊。顏彩墨香朝夕潤,巨匠先賢師亦友。 絲竹盈繞充耳盈,百岳崢嶸筆端秀。 花甲催人猶輕狂,藝事崎嶇爭千秋。….」自是耳順省思後的慨嘆!
    我颇訝異他在1996年正值壯年 , 就興起歸隱山林之心,是看透蝸角上爭名利無謂,也是明白了天命,要善用有為之身,向著藝術大道勇邁前進。他沒忘記初衷本懷,總要在藝術這條道路上拼搏出火花來!他於2008年遷居到三芝,以數年的時間完成了「登峰造極. 台灣百岳」的油畫數百張。
      少宗兄學藝涉獵暨廣又深,加上勇於實驗及多方嘗試,由下文便知曉 。他曾寫道:「年輕時(1973~2006) , 多半從事抽象藝術創作。類型多元,媒材多樣。如平面繪畫,材質涉足廣泛,舉凡:油彩、粉彩、噴漆、水墨、壓克力(丙烯)顏料、帆布、棉麻布、各種畫紙、各種宣紙、染料......。 如裝置藝術,材料更加豐富,例如:砂、石、木、炭、葉、簾、蛇木屑、金屬、霓虹燈管、水、陽光、聲音、塑膠、紙張、絲線、袈裟、壇香(煙與氣味)....甚至身體以及行動。」又道:「像這般大量,廣泛、實驗、創造性質的不斷創作與作品發表,全屬精神性,抽象性的探討。主題內容,不外乎:玄(哲)學、宗教、自然、環境、物質、音律....等個人化內在的思維,感受、體悟,發之於外的創造。雖然,從事具象油畫,迄今已逾十年,數量約千張。但是,胸臆中的抽象情懷、感性衝動,一種莫名,無以言宣的意象,一直以來,都未曾忘懷,亦不衰退。」
      少宗兄五十歲之後就不再依附且超越了任何藝術理論、風格流派,  一往直前地創作了,從平面到立體的、從抽象到具象的、從觀念到實務的,一路走來林林總總, 無不體悟真切、寬廣、踏實。真沒想到,歲月匆匆四十年後再見,仍可看見他昔年綿延迄今的熱情,以及猶未老態依然憂國憂民的鬱悶,偶逢他興來高歌一曲,那赤子之心真叫人動容。
 
            三  品味
     少宗兄畫百岳從看山是山 ,畫到看山不是山,又回來畫看山是山,他的「登峰造極」系列 寓涵著宏偉的人生哲理,壯闊、富饒、耐人尋味。其深奧處意會勝於言傳,還真的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的!
     單看畫面那些多色混彩,依舊鋪陳得井然有序,就可知其畫功了得,我曾經仔細觀察那隱逸在畫筆下,一股濃郁的東方禪與道的精神瀰漫全局,可知他的文化底蘊著實如此的豐厚堅實。然而佈局又是如此的奇詭,筆筆引人入勝,再說點、線、面的營造猶如書法之遊走,山脈的肌理皴法自成一格,瑰麗多樣, 氣勢連貫, 脈脈相連,怎不令人拍案叫絕!
     他的堆色手法更是特殊,簡直像擠牙膏那樣全糊上了,這和水墨畫的漬墨大不相同,因為堆厚的顏料具有半浮雕的視覺效果 ;  然而更高明之處乃在於如何營造「氣韻生動」,水墨畫常依氣勢來使畫面有動的感覺,他則應用了荷蘭畫家梵谷描繪星雲、屋宇、麥田的短線筆觸,加以個人創發的引導式的旋轉、相互纏繞, 十分特殊。
    這是動的原理,至於靜的鋪陳,我看到的是他在堆疊的群峰背景天空之中,拉長幾條雲線,漂浮在蒼穹的藍色漸層之下,使得整體畫面穩定下來!總之, 他的筆法是如此善變且多樣而豐富,總是令人目不暇給!
 
          四 論藝
     觀賞少宗兄的百岳油畫,的確是種享受,他曾寫道:「當我立於畫布前,舉起畫筆時,眼前只有朗朗天地、山川丘壑、叢林危崖、嵐靄雨霧、天光雲影…….,耳邊傳來風鳴水吟、花語草囁、甚至山脈呼息聲、地軸轉動聲、流星墜地聲……..不絕貫耳、絲絲入扣。」形容得活靈活現, 若臨其境。憶及我當年在校學藝時看他作畫,郭少宗簡直就是梵谷魂上身似的; 何況他的設色用筆卻又比表現主義的激烈手法更加”表現”,比野獸主義的狂野色彩更加”野獸”!
     鑑於寶島台灣歷時百萬年的造山運動而成就今日之百岳群峰,少宗兄參考眾多文獻圖片,本著中國文人式的關照與思維,轉化成個人的語彙,形塑成風格獨特的心象風景。縱然如此,我看「登峰造極」系列表現出寶島台灣獨特的亞熱帶風情,內心感到無比震撼!
    例如:「南湖大山瑞雪初晴」這幅作品,色彩駕馭就格外耀眼奪目,紅色的天空搭配紫色山脈,因為紫色具有些許神經質特色,再運用黃與紫的對比差異,營造出強烈的衝突感及磅礡的氣勢。他又巧妙的安排些許感性的氣氛,帶出殘酷冷漠的超現實感,這是他嘗試逆向思維、突破常規、標榜創意的新風格、新方向。放眼藝術界, 唯獨少宗兄這樣真性情的藝術家才能有如此真誠的作品呈現。
 
      五   問道
    由於少宗兄居住在大屯火山腳下,而有了敏銳的憂患危機意識,終抵體悟人類與環境、個人與宇宙生命的關連性,而獨創出又炙熱又生動的「火山主義」: 他以大量的創作來療癒並滿足潛伏多時的想望。
    他的繪畫語言有著無比的炙熱能量,激昂而生動,兼具雄渾崇高的歷史意涵,東西兼融、古今並蓄,內在的孤高不群情愫 ,  幾乎沿著他的畫筆噴發傾流,感染觀賞者的眼睛。觀者痛快之餘,或已遺忘他的「火山主義」架構之宏偉,但可以肯定的是: 他把山移植成一組「心象密碼」,敘述著潛藏莫測的能量,那兒是他正吟誦著「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桃花源,也是他在藝術這條路上苦苦覓尋的烏托邦.....。
    看完激勵人心的「登峰造極-台灣百岳」畫作歸來,我竟然不知不覺地更加認真地瞻仰環繞周邊的群山、審視四季變化的風景了。憶想著那些龐大的. 巨量的. 風格迥異的百岳風華,各有妙趣,宏觀、微觀都明亮透澈 ,讓我 感懷不已 , 迴盪久久。
    少宗兄享受著遺世孤獨的生活,孜孜矻矻地揮動彩筆,玩味著他所堆砌的火山主義的意象,揣摩著原創的繪畫語言,精準的詮釋他心中的百岳群峰---單說這 , 已是前無古人!
 
                                  2015/03/29  于花蓮朗陶林
圖片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